“不要看手机了,躺好躺好”,在泉州市正骨医院风湿科的病房区,总能听到医生这样叮嘱病人,在这里住院的病人,多为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许超尘主任医师就是主攻这三种慢性疾病的医疗学科带头人、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一波波疑难病例和老大难的慢性疾病,从这里得到有效治疗并回归社会。
风湿科建科近二十年,目前开放床位数40余张,2016年被泉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确认为市级重点专科建设科室,2018年9月加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发起并组建的“风湿免疫进修医师联盟”,10月当选“福建省中医风湿病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科室为了关怀年纪大,腿脚不方便的病人,推出了系列的暖心服务,获得了病人的一致好评。
患类风湿十几年 治愈后反而能照顾病人 让许主任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典型的类风湿病人。从2009年开始就一直在医院治疗至今。2009年的春节前夕,当年57岁的永春人颜女士坐在轮椅上,挺着大肚子,宽宽的肩膀,厚厚的背,像一个要临产的孕妇一样。但是,她的四肢都特别的细小,双手、双足小关节都变形了;几乎没有力气自己站起来。许主任一下就诊断她为类风湿病,因为患类风湿病已经10几年了,听信江湖游医的说法,乱吃药乱治病,吃了很多的激素,导致她脸和肚子都肿大,手脚变形。许主任说,当时快要过年了,天气很冷,可是这位病人来的时候,她躺在病床上,还开着电风扇,她还觉得热。因为身体臃肿,四肢无力;生活不能自理;她连翻身、上厕所都要丈夫和儿子双人帮忙,下不了床,必须要两个人搀扶着才能勉强行走。 许主任说,颜女士这种情况是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肩,是典型的“激素脸”,医学专业上称“类库兴综合征”,是长期、大量口服“强的松或地塞米松等皮质类固醇激素”所引起的症状。许主任查房后,经过对颜女士体质辨识,针对她的体质情况,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制定了一整套中西结合治疗及康复方案;当年,颜女士一家人的春节都是在医院过的,住了半个多月后,颜女士出院时,已经可以拄着拐杖行走了。出院后,颜女士带药回去吃,三个月后,她就可以自己行走了。原来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一年后,她的生活完全可以自理了,也能做家务了,日常的家务煮饭、洗地板都可以做了,肚子也慢慢地消下去了,病情得到了控制。这三年里,颜女士的病情恢复得很不错,但是她的家庭却突然遭遇了变故,丈夫突发脑出血,瘫痪在床,颜女士开始承担照顾丈夫生活起居的重担,因为太累了,又没有系统规律地治疗,她的病情又开始复发。直到照顾丈夫三年后去世,她才又重新到医院住院治疗。从原来是病人让人照顾,治愈到变成照顾病人的人,许主任说,像颜女士这样的案例真的是很少见,如今,她还坚持着吃药,今年7月刚来加强治疗,还进行了抗骨质疏松治疗,时不时都要来找他报到一下。
中西医结合治疗 暖心服务在行动 许主任介绍,风湿病大部分是慢性病,早诊断、早治疗、规范化治疗很重要;我们有大量早发现、早治疗、病情控制达标的风湿病患者;都能与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在风湿病的诊疗上强调要有中医治疗的理念,整体观念很重要;医生不能只看到病,还要看到人。首先要检查病人的体质,然后制定一套方案,根据每个人来定制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作为中医骨伤专科医院,泉州市正骨医院的风湿科有自己的专科特色,我们充分发挥现代化检查、检验设备的优势;早期发现关节炎患者;通过认真诊察,辩病与辩证相结合;制定了一整套个体化的中西结合治疗及康复方案;科室发扬正骨传统的膏、丸、散、汤、外用、熏洗中医治疗特色,开展中药熏洗、中药足浴、磁疗、低频、中频、中药离子导入、中药外敷等冶疗,与关节科、运动医学科、手外科、脊柱科、康复、推拿科密切配合;在治疗过程中,指导病人饮食、生活事项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课;让患者及早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另外,科室推出的一系列暖心服务,更是方便了广大病人。众所周知,所有入院病人都要常规测量体重,特别是一些特殊药物的使用,更需要测量出患者的精确体重。科室大部分是类风湿或者是老年患者,因腿脚不便,不方便上体重称,也存在安全隐患,护士们发现了他们在上下体重称的时候很不方便,而且存在跌倒的风险。为了改善这问题,护士们想了一个办法,在体重秤旁边放置一助行器,方便患者扶着助行器上下体重秤,也保证患者的安全。另外,科室还采取多模式健康教育手段,比如每天下午,护士们都会组织病房的病人做健骨操,周一、周四收看健康知识讲座,让病人多了解相关的常识。医生和护士还组建了多个微信群,把病人们都拉进相应的病友微信群里,病人一旦有什么疑问都可以在群里提问咨询,医生和护士也会第一时间给予回复。 科室也积极贯彻落实医保新政,对于符合门诊特殊病种的病例,科室在出院前都会为患者准备好相关申请材料,病人出院后只要拿着材料回当地医保中心即可办理,方便病人,同时大大减轻病人的门诊负担。
文章来源于海峡都市报 编辑/综合部 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