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00年10月10日> > 总第1期 > 第二版 > 新闻内容
谈“秋燥”
新闻作者:骨伤科 潘阳明  发布时间:2000年10月1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燥为秋季之主气。燥证是因为天气不断敛肃,缺乏水份之濡润而引起的疾病。
  燥邪感染途径,多从口鼻侵入,首犯肺卫。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故燥邪易伤损肺津。影响肺的宜发肃降功能,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燥证病症。
  秋燥有温、凉之不同。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燥与温结合而侵犯人体,则多见温燥病症;深秋又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邪结合侵犯人体,故多见凉燥病症。除此尚有内燥,其多因汗、吐、下伤津液、精血内夺所致;外燥偏重在肺,内燥则遍及全身,其病因均为燥邪作祟。无论内燥外燥,都以体液缺乏为其特征(如口鼻干燥、咽干、皮肤干涩、小便短少、大便平结等症)。
  1、外燥:
  ①凉燥:头痛,恶寒,发热无汗,唇燥咽干,干咳气喘,舌苔白干,脉弦涩,应用杏苏饮以解表止咳化痰。
  ②温燥:身热出汗,口渴咽痛,咳逆上气,鼻干胸痛,甚则痰中带血,苔薄白,舌边红,脉浮数、弦涩。应用桑杏汤清热润肺止咳。
  2、内燥:
  由津液不足引起,每因热病呕吐、腹泻或过于苦温、辛温之品,嗜食烟酒辛热等物,耗损津液所致。临床表现因脏腑不同而异。
  肺燥则有干咳、口干或痰带血丝等症状,治宜清燥润肺,如琼玉膏。胃燥则口渴、喜饮、多食,口干燥,难以下咽,治宜清胃生津,养阴增液,如用地黄饮子,消渴方。肠燥则大便干结难以排出,宜润肠通便,如润肠丸、济川煎。血虚生燥可使皮肤干燥起皱纹,失去润泽,手指活动不灵,便秘,身体消瘦等,治宜滋养肝肾,如用滋燥养荣汤。
  燥证,是生活中的常见病,尤其是秋季的多发病。所以,需要辨别内燥、外燥,加以防治。供参考
上一篇 下一篇
福建省泉州市刺桐西路南段61号 邮编:362000
泉州市正骨医院 信息部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 0595-22579592 急诊电话:0595-22576400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ICP备11004188号 | 备案号:闽ICP备11004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