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生病的小孩,对于医生或护士来讲也不是容易的事。奇就奇在,不管多么哭闹的孩子,到了正骨医院小儿骨科好像都会变得听话。只要一个眼神,几句话,科主任王建嗣就能把小孩“收拾”服帖。同科室的医生练志平在他身边看了十年之久,仍没悟出这本领背后的玄机。自2002年建科以来,王建嗣“收拾”过的小孩数以万计,在孩子们的眼里他像叔叔,他的眼睛会说话,他的手术刀会变“魔术”。
他有神奇的亲和力 能“收拾”哭闹的小朋友
每天,小儿骨科总在孩子们的哭闹声中开始一天的忙碌。上午8时,王建嗣医生匆匆赶来,他一来孩子们和家长们就像有了“依靠”一般,也心安了。刚查完房不久,等不及周四下午的门诊时间,家属就带着病人来了。
6岁的圆圆被妈妈抱着,看到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护士闹腾得更厉害了,一个劲地要人妈妈圈着的臂膀中挣脱。人群中,王建嗣医生缓缓走来,面带微笑,他抚了抚了小女孩的头,蹲下说:“小姑娘,不用怕,过两天叔叔给你使个魔法,把多出来的指头变没有了,要不要?”一边说,一边轻轻地握着小朋友的手。小姑娘轻轻回了声:“好”!王建嗣和她握了握手,她竟乖乖地听话了。就这样,十几分钟,他“收拾”了三个哭闹的小孩。
一旁的练志平医生看这样的场景已经十年了,可至今他也没学会这本领。“他有一种很神奇的亲和力,这和手术不一样,不是学就能学得来的。”练医生说他曾尝试用同样的方法去面对哭闹的小孩,但效果却远没那么好。
参与创建科室的护士长林成凤对王建嗣哄小孩的一套也是心服口服。“很多女孩子都做不到,他的亲和力是一种魅力,可以吸引小朋友。”林护士长说。
“对病人热情,有责任感。这就是我当初看上他的原因。”妻子刘淑琼也是正骨医院的护士长,笑得很爽朗,说这话时半捂着嘴,有点不好意思。在她看来,老公像个孩子王。“有时候看他穿着白大褂倒不像是在看病,一个孩子肘关节被拉脱位了,他一边说说笑笑,一边摸摸那个小朋友的手,然后就好了。”刘淑琼想,也许他的技巧只是转移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他的手术像“变魔术” 不见伤口只见好
在孩子们看来,这个亲切的叔叔不仅眼神会说话,手术还像在“变魔术”,几分钟就能“把坏的手变成好的手”。在小儿骨伤中肘部骨折和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一般手术要将骨折处切开再复位,而王主任和他的团队采用微创手术法,上完麻药后,只要用手摸清骨折位置,立即可复位。打钉固定也从皮肤外面打,好拆除。这样的方法无疤痕、恢复快,无伤口,减少感染风险,被孩子们称为“变魔术”。这样的“魔术”在一科室里一年至少要200台。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孩子们不知道这样的“魔术”背后,是王主任辛苦付出和刻苦学习换来的。在他科室里的医生不仅要在极积做好各种临床训练,每周五还得轮流分享讲解一篇外文文献。但无论是谁讲,讲什么,王建嗣总要自己先学习。因此,每天晚上睡前一小时一定是他研读医学文献的时间,雷打不动。
“医学是不断进步的,要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掌握最前沿的东西。”王建嗣主任说。因为工作出色,他已连续三年在全国骨科大会上发言。他说,现在的理想是从创伤、矫形、骨病、康复四大块着手将小儿骨科建设成省内最好、全国知名的小儿骨科。
他的儿子说他常“消失” 他说病人笑了就值了
医院的孩子们觉得王建嗣是个会“变魔术”的亲切叔叔,但王建嗣自己的儿子却不这么认为。9岁的小朋友觉得他和很多爸爸没什么两样,只是经常吃着饭,接个电话就不见了。他就知道爸爸又是去医院“治疗”别的孩子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和孩子接触比较少,儿子竟也不粘这个孩子王,还一副很理解的样子。
不过,王主任可受不了。他说有一次出差,两周没见到儿子。回到家时,看到小家伙,“恨不得扑上去咬他一口”。但儿子有点“嫌弃”,因为“爸爸的胡子好扎人”。儿子是从小在外婆的陪伴下长大的,为了多陪伴儿子,争取每周都能陪儿子出去玩一趟,然而这也不是都能如愿。
至于对于孩子的亲和力,王建嗣认为并没有什么技巧可言。“可能是从小积累的吧,我在家里是老大,从小就带几个小堂弟,可能是经验吧。”王建嗣相信孩子们天生有一种直觉或者是判断力,他们能通过你的表情和眼睛感受你的和善和亲切,所以“只要真心对孩子们笑,他们也会对你笑”。
每当经过他的“魔术”之后,因痛苦、哭闹而来就诊的孩子,能够微笑着离开,甚至对你挥挥手说“叔叔,再见”时,他觉得一切就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