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05年02月01日> > 总第15期 > 第三版 > 新闻内容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新闻作者:刘志强  发布时间:2005年02月0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髋臼骨折是高能量损伤,以交通事故为多,类型复杂,分类难,手术创伤大,出血多,加之复位和内固定技术要求高,过去多倾向于牵引保守治疗,其远期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高。据研究表明,髋臼移位骨折,其负重区骨折移位纵向移位>1mm、水平移位>3mm,将改变关节表面载荷改变,导致关节软骨退变,进而出现骨性关节炎。近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主张积极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可以最大限度的恢复髋臼的解剖结构,维持较好的头臼关系,并能清楚关节腔内异物。
  由于髋臼骨折手术床上打,难度高,应严格把我其手术适应症,目前国内唐天驷等认为髋臼保守治疗指征:(a)关节间隙正常,骨折移位小于3mm,断端稳定,无移位倾向者;(b)移位微小的远端横断或低位前柱骨折;(c)双柱骨折分离移位小于3-4mm,且彼此间与股骨头关系对应尚好或软组织铰链使其包容状态逐渐恢复者,即Letournei所谓的“双柱二次匹”;(d)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老年患者考虑牵引复位或人工关节置换;(e)部分累及前柱的髋臼内壁骨折;(f)无骨质疏松症。
  术前骨折分型的正确判定,对选择合适的手术如路基内固定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分型为Judet和Letournel的髋臼骨折分类法,其将髋臼骨折拆分为简单骨折和复杂骨折两类10种,其中简单骨折5种:(1)后壁骨折;(2)后柱骨折;(3)前臂骨折;(4)前柱骨折;(5)横形骨折。复杂骨折5种:(1)后柱骨折伴后壁骨折;(2)横形骨折伴后壁骨折;(3)双柱骨折;(4)前柱骨折伴后半横形骨折;(5)T形骨折。由于髋臼是一个不规则的几何体,普通的骨盆平片无法完整的显示整个顾着情况,不能指导分型,骨髋臼骨折应常规行髂骨斜位、闭孔斜位以及CT扫描或三位重建,可提高对骨折的认识。
  髋臼骨折入路的选择:由于髋臼骨折复杂,至今尚没有一个手术入路能满足各类骨折的显露。一般认为,用髂腹股沟入路主要用于前壁、前柱、横形(主要以向前移位为主)、T型骨折(主要以向前移位为主)、双柱,这一入路术后功能恢复快,几乎无并发异位性骨化,扩大髂腹股沟入路主要用于“T”型骨折(骨折线位置偏高)、后壁合并后柱骨折(骨折线位置偏高)、双柱:KocherLangenbeck入路主要用于后壁后柱、横形(主要以向后移位为主)、“T”型骨折(主要以向后移位为主)、部分双柱骨折;前后联合入路主要用于横形、“T”型和双柱骨折。
  满意的骨折复位应遵循以下原则:(1)手术医师必须熟悉各种手术入路的解剖;(2)具有特殊的复位器械;(3)术中使用影像增强器,了解复位情况及螺钉位置;(4)关于复位固定程序,如双柱骨折合并股骨头中心性脱位和骶髂关节脱落者,应首先复位骶髂关节,再牵引纠正股骨头脱位,最后依次复位固定前柱和后柱,对后柱合并后壁骨折者,应先复位固定后柱,在复位固定后壁,如顺序颠倒,则不可能获得满意对位;对横形或横形合并后壁骨折,当一侧(前方或后方)骨折粉碎严重,则复位固定首先从无粉碎或粉碎轻侧开始进行,满意复位后在固定另一侧,否则因粉碎侧难以获得稳定的支撑,影响整个骨折复位的疗效。
  髋臼骨折临床常见的并发症:1、感染:切口感染、术后切口深部血肿及感染;2、复位不完全;3、内固定失效、螺钉进入关节腔;4、坐骨神经损伤:分为创伤性、医源性、迟发性(多见于异味骨化、疤痕粘连压迫所致,一般需行手术松解);5、异味骨化;6、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创伤性关节炎;8、深静脉栓塞。
  对于髋臼严重粉碎骨折,是否一期行全髋关节置换,目前争议较多。有学者认为,对于髋臼严重粉碎骨折,估计术中无法重建及65岁以上老年患者可选择性使用;另外,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上部严重软骨损伤、粉碎性、继发匹配的双柱骨折超过3周,和损伤超过4周的髋关节后方骨折脱位未复位并伴有严重的关节边缘损伤的大龄患者,也可考虑一期行全髋关节置换。
上一篇 下一篇
福建省泉州市刺桐西路南段61号 邮编:362000
泉州市正骨医院 信息部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 0595-22579592 急诊电话:0595-22576400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ICP备11004188号 | 备案号:闽ICP备11004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