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健康资讯 >

【正骨科普】老人常做家务对身体好?不一定!做好这些是前提

时间:2020-11-26 15:42来源:未知 作者:院刊编辑部 点击:

很多老年人随着年龄不断增大,身体或多或少会出现各种问题,会在日常生活中更注重养生之道。但其中不少人常常容易忽略生活中一些细节,致使身体出现疾病。而另外一些人,则是更多在运动过程中,陷入一些误区,导致身体出现问题。

本期“养生”采访专家,详解老年人常见的几类疾病和认识误区,帮助他们更科学有效地保持身体健康。 


孩子抱太久 易患“奶奶手” 

 近几年,随着国家“二孩”政策放开,不少家庭都喜添新丁。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一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疾病,却出现高发态势,比如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听到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说起它的俗称“妈妈手”,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 

泉州市正骨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吴昭克解释,这是一种照顾婴幼儿成长过程中容易患上的手腕部疾病,主要原因是长时间需要抱着婴孩引起。除了年轻妈妈外,因生活中不少孩子是由老人帮忙照顾,因此又称此病为“奶奶手”或“姥姥手”。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典型表现为手腕用力或向小手指那边偏斜时出现手腕桡侧(拇指一侧)疼痛,比如做提热水瓶倒水的动作时出现明显疼痛,有时会出现剧烈疼痛,无法完成想做的动作。手腕大拇指根部会出现肿胀和发热,可摸到一个鼓包,压着会有疼痛。 

一些日常动作,如拇食指分开插入婴儿腋下抱起婴儿,怀抱婴儿腕关节过度尺偏,拧毛巾、抡大勺或颠锅等动作都可能诱发该病。由于女性平时这方面的动作较多,且解剖部位较男性特殊,所以发病率较男性高。 

吴昭克介绍,得了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早期或病情不严重的,可以通过腕部热敷、局部涂抹解热镇痛药膏等,缓解疼痛症状,减轻炎症,但最重要的是手腕要得到充分休息。佩戴一个腕部的护具是很有用的,有利于减少腕部的不良用力,也有利于炎症消退。 

该病急性期内最好少做或不做家务,不抱孩子,尽可能少用疼的一侧手腕用力。如果实在需要抱孩子,也需要注意调整抱的方法,就是用另一侧不疼的手腕抱,疼痛一侧改为用肘部用力,让手腕和手指都空出来,保持放松状态,不能使劲。如果严重,可以到医院采用冲击波、超声波、火针、小针刀等方式治疗。多数人通过保守治疗就能逐渐好转,如果疼痛症状持续很长时间,影响手腕用力和正常工作,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做家务常弯腰 小心腰肌劳损 

除了带孩子,老年人为了帮子女减少工作压力与生活负担,总会主动揽下很多家务活儿,比如做饭、刷碗、扫地等。这些家务活儿看似很简单,但常常因需要经常弯腰,诱发腰肌劳损。 

泉州市正骨医院运动医学科医疗学科带头人、副主任医师朱勇指出,很多老年人经常感到腰痛,原因很可能就是腰肌劳损。腰肌劳损是指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的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腰肌劳损的发病原因,多是由于长期腰部受力、弯腰活动或腰部姿势不良,导致腰部肌肉甚至韧带慢性疲劳;其次是因老年人年老体弱,肌力减退,肌纤维弹性不良,容易使腰肌继发劳损,表现为腰部隐痛时轻时重,劳累后加剧,休息可减轻。 

老年人平时总是习惯于弯腰做饭、刷碗、扫地,一个姿势下来引发腰肌劳损为静力学的劳损,即姿势性劳损——躯干在负重和活动时,位置越低,其承受的重量越大,故腰部受力最大。躯干的稳定性主要靠脊柱本身及其周围的韧带和肌肉维持,而长期弯腰做饭、刷碗、扫地等,腰部肌肉持续呈紧张状态,可发生腰肌劳损。另一方面,很多人习惯单手拎重物、倒水等,殊不知这会使我们的腰部肌肉受力不均,易引发肌肉、韧带过度疲劳,造成损伤及动力学的运动性劳损,这也是很多老年人容易“岔气”的原因。 

朱勇建议,老年人平时做家务时要注意调整姿势,不要一个姿势做到底;注意双手拎物,保持腰部肌肉受力均衡;搬重物时一定要先蹲下,保持腰部直立,利用腿部力量站起来;同时要做好腰部保暖工作。 


运动因人而异 锻炼切忌贪多 

除了帮子女带孩子、操持家务外,不少老人同样有很多空闲时间,会参与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如健身、瑜伽、健步走,以及爬山、游泳、广场舞,希望以此锻炼身体,提高生活质量。然而,有的老年人不分年龄、不考虑个体差异,盲目跟风地运动健身,却很容易因为运动方式不科学,健身不成反伤身。 

专家指出,老年人,特别是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切忌选择比较激烈的运动方式和过大的运动强度。勉强为之很可能带来致命的严重后果,比如,加重心脑血管负担,从而导致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 

运动前,首先,要对目前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全面了解。在决定长期或集中运动前,非常有必要做一次全面体检,明确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骨质疏松等跟运动强度相关的疾病。据此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方可做到科学运动,避免出现过度劳累,而影响身体健康。 

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对抗性运动具有乐趣,但它们所带来的运动强度往往超出老年人的生理承受极限。相比于它们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更可能给老年人带来关节加速磨损、心脑血管疾病突发和摔倒的风险。因此,鉴于老年人各项身体功能退化,运动后机体的恢复速度减慢,适合他们的运动应是散步、游泳、太极拳等。这些运动方式既能加强肌肉力量,又不会对关节软骨造成过度损伤。 

广场舞对于老百姓而言是很普通的运动方式,但最近几年很多舞团的跳舞难度和强度在逐步增大,尤其是一些舞种具有的连续旋转和跳跃特点,会明显加重膝关节软骨的磨损,也极易造成膝半月板的损伤。病情严重的老年人,还需要接受膝关节镜下半月板修复手术治疗,甚至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 

不知从何时开始,倒着行走成为老年人一种与众不同的锻炼方式,据说能锻炼反应和平衡能力。其实,倒着行走和正向行走在运动强度上没有任何区别,但老年人身体协调性差、视力欠佳,倒着行走反而增加了摔倒的风险。临床上,不时会出现因倒走锻炼摔倒引起髋关节骨折而需手术治疗的老年病例。 

专家提醒,老年人锻炼切忌贪多,一旦感觉腿脚酸痛就要适可而止。因为疼痛是身体反映给大脑“运动负荷过大,需要休息”的信号。如果老年人在运动后感到持续疼痛,且休息几日后不能缓解,建议尽早就医,排除出现韧带或软骨实质性损伤的可能。除此之外,还有两种情况需要留意。如果每次行走到固定距离感到腰酸腿沉,休息片刻后恢复正常,但一行走又反复,就很可能是得了腰椎管狭窄或下肢动脉狭窄等疾病;如果每次行走有脚踩棉花感,那就不只是劳累,很可能合并有脊髓型颈椎病。这些疾病都必须及时治疗,不能耽误。 


指导专家

吴昭克

泉州市正骨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运动医学科、关节骨病科学术带头人,

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常委,擅长各种急慢性运动损伤以及膝、髋等关节疾患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关节镜手术和微创手术。

朱勇

泉州市正骨医院运动医学科医疗学科带头人、副主任医师

世界中医药联合协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擅长各种急慢性运动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主攻运动创伤及关节镜诊疗技术。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章来源/泉州晚报

编辑/泉州市正骨医院 钟韵

审核/泉州市正骨医院宣传审稿小组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